笔趣阁 > 历史军事 > 李景行的科举之路 > 第212章 粮食增产

不过那个臭丫头处境还算可以,虽然爹娘也没靠谱到多少。好歹他外家也是手上握有兵权。
  以她的背景进入后宫,也不会轻易被人欺负了去。
  时间过得飞快,边城和蒙州的建设已经愈加完善。
  就连他们观山书院的学弟也换了一批人来,因为这边的安全导致不少的外商来这边入驻。
  整个边城那是格外的热闹,经济不知道繁华了多少。
  而且蒙州那边的特色也都运往了全国各地,  可以说内地的商人经常会不远万里来到蒙州。
  其中的利润再加上现在安全问题完全不用担心,赚到的纯纯都是丰厚的利润。
  很多人都不辞辛苦,愿意走上一遭,而且蒙州那边的风景也被这些人的口中传了出去。
  所以现在大庆很多人都知道蒙州那边的大草原有多么的美丽。
  这倒是促进了他们边城的发展,每天接待的客人都有几百上千。
  就连客栈也是天天爆满的状态,月牙湖的鱼也是一大特色。
  基本上来这里的人都会住在客栈品尝一番  ,并且边城的百姓还专门设置了钓鱼台。
  但也写上了明文规定,如果钓上了正在产卵的鱼,是要及时放回去的。
  这种生态环境,想要保护下去是需要每个人的自觉,好在有需求就有市场。
  为了让个别的人遵守纪律,整个月牙湖都有人一队人马在巡逻。
  也是为了这群外来游客的安全,更何况来了边城建设的学子回到内地。
  在科举考场上一路高歌猛进,就连夫子也说他们的文章现在变得言之有物。
  更是促进了越来越多的学子往边城这边赶来,而且李景行一般是来者不拒,无论对方有没有才华,都有适合他的岗位。
  京城。
  李家的庄子内,李景辉看到今年粮食的产量以及各种数据早就已经高兴的蹦了起来。
  虽然自己和阿爷现在又瘦又黑,可是他们现在取得了这么大的成果,再苦再累他们也愿意继续。
  两位农官也是高兴的不行,看着庄子里面的产量,比普通的水稻增产了300斤左右。
  在这个朝代,水稻的增产堪称奇迹。据史书记载,以往的水稻亩产量不过三四百斤。
  但今年,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,产量却出现了惊人的提升。经过仔细的统计和测算,平均亩产量竟然达到了六百余斤。
  较往年增长了近乎三成。有的肥沃之地,亩产量更是突破了七百斤的大关,那一串串具体的数据,犹如闪耀的勋章,见证着这片土地的神奇变化。
  在这样显着的数据变化,让整个庄子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与振奋之中,大家奔走相告,庆祝着这来之不易的丰收硕果。
  “老天有眼,老夫这一生值了!”
  另外一位农官也是仰天大笑,如此丰功伟绩,可一点都不比他人在战场上杀敌立功轻。
  他们的所作所为可是要流芳百世,让后人瞻仰。
  这个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,就连明宗帝也带着太子以及众位大臣赶往李家人的庄子上面。
  这个消息一点都不亚于李大人,又打了什么胜仗?
  毕竟这年头,只要能让老百姓吃得上饱饭,那就是最大的功绩。
  他们父子俩以后不管做了什么暴行,那在史书上记的都会是他们的贡献,千古名君的名头是跑不掉了。
  太子和众位大臣到的时候,庄子上的农户正在开割新的一块稻田。
  之前收割的稻谷,此刻堆的犹如金灿灿的宝山,看到那恐怖的产量,瞬间就晃花了众人的眼睛。
  李有根他们看到连皇上都来了,连忙跪在地上行礼。
  明宗帝连忙让众人起身,询问了具体的数据,李景辉一开始有些拘谨。
  但问的都是他在行的问题,所以也是对答如流,一个个数据清晰的呈现出来。
  明宗帝以及太子殿下和众位百官脸上的笑容就没有下去过。
  “好好好,众爱卿这次都立了大功,咱们大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这群功臣。”
  说完明宗帝就挽起袖子和裤腿,跟农户拿了一把镰刀。
  就找了一块看起来挨着的稻田,就开始收割,一国之主愿意亲自手拿镰刀开割稻谷,那也是十分有寓意的。
  “祈求神灵保佑国家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,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  等到明宗帝割下了第一把稻穗,很快太子和众位大臣,都陆陆续续的开始下田。
  有的手拿镰刀开始收割,有的拿起稻穗开始敲打。
  虽然都是一群千金之躯,但是这种丰收的喜悦根本就不能阻挡他们的热情。
  不把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,他们这辈子都觉得不值。
  人多力量大,很快由皇帝和众位大臣一块收割的稻谷就堆得高高起来。
  此刻早就已经有人拿来了测量重量的秤,随着一袋袋的稻谷被抬上去称重。
  一亩看起来不算大的田,此刻称重下来竟然有680多斤。
  这种眼见为实的现实,让众人激动的都又跳又叫,如果以后每个百姓都种上这种稻谷,那么天下的百姓将都会能吃上干饭。

  “恭喜皇上,贺喜皇上,粮食增产乃是国家大幸,一切都是皇上的丰功伟绩,才能有此等丰收之景。”
  拍马屁的人哪里都有,不过明宗帝依然听得很高兴。
  “你们用心于田亩之间,方有此等丰收之景,百姓亦因此而受惠。朕心甚慰,特此嘉许,望众爱卿能继续秉持此等赤诚之心,为我朝农事之兴再添助力,保我黎民衣食无忧,社稷安稳。
  众爱卿之功,朕当铭记,当赐以厚赏,以彰其德。愿众爱卿再接再厉,让天下黎民都能吃得上饱饭。”
  李有根他们连忙跪下来谢恩,他们这群人基本上都升了官。
  就连之前只是浩命在身的李有根,现在也在农司院混到了一个司农卿。
  官还不小,李有根都想不到他这辈子还能当上一个七品的小官。
  而且他的名字以后还会载入史书,流传千古,想到这里的李有根,一把年纪了,一想到他的事业,就比吃了什么补药还要有效。
  这几天从宫里赏下来的赏赐源源不断,就连牌匾也是足足赏了三大块。
  一份“兴农典范”、一份“农泽苍生”,还有一份“农功懋绩”。
  这李家的风头那是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,上次京城的老百姓们知道李家有个李景行。
  大家都觉得李家前途有望,没想到当爷爷的也是厉害,这天下的百姓现在又要再记住一个人的名字。
  李家除了李景行,还有一位李有根,至于他的堂兄弟,看样子也不是个孬的。
  虽说在科举文才上比不上李景行,但是农事上的成就也不可小觑。
  粮食增产的消息传播的很快,整个大庆的百姓都欢呼鼓舞。
  希望能快点收到粮食发下去的粮种,有了这种种子,他们的收成就能收获以往2~3倍的产量。
  这样的数量让百姓们不敢多想,生怕一切都是做梦。
  更有一些老农的家里已经开始给李有根他们供上了长生排位。
  端着一些鸡鸭蛋就跑到田里面开始上香,期望老天爷来年能风调雨顺,让他们也种上这种粮种。
  以后不会再有挨饿的日子,每个人都能吃上白乎乎的大米饭。
  这个消息一出,不管是大到城池还是小到村里,收到这个消息的百姓纷纷去买上炮仗,在家里田舍,放了个尽兴。
  每个人都对大庆充满了希望,看到自己的国家愈发的繁荣昌盛。
  每个大庆的子民都十分的自豪,庆幸于自己生在这个国家。
  就连远在大河村的乡亲们也收到了这个消息,听到李有根的名字,大家可能会觉得是其他人。
  可是李景行的爷爷,除了那个李有根还有谁人。
  他们大河村的乡亲们真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到,这李老根还有这个本事。
  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满满的自豪,这也是他们大河村的人。
  大河村的老村长也是高兴的不行,直接让村里的青壮去采购食物。
  到时候他们在村里面好好摆一个流水席,把这个消息开祠堂告诉祖先。
  这李有根,估计是没时间回乡,但这种好消息,只要他们知道了,就一定要开个祠堂,告慰先灵。

(https://www.mbaoge.cc/87686_87686360/46792800.html)


1秒记住笔趣阁网:www.mbaoge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mbaoge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