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历史军事 > 明末又明末 > 第二十一章 廷议阻南迁(二)

第二十一章  廷议阻南迁(二)

    光时亨一句话,惊得李邦华不敢言语,更深深地触动了崇祯的内心。朝堂之上,一时无人言语。

    陈演见火候差不多了,开言奏道:“陛下,臣以为南迁之事,实在不妥。若陛下南下而去,宗庙社稷何人维系?皇家陵寝何人护卫?京师百万生灵何人庇佑?若太子孤身南去,南都六部齐全、兵马充足,若有人心生异心,劝诱太子临朝,则天升双日,地生二主,外贼未平,又生新患,社稷危矣。”

    “大人言重了,”范景文仍是力挺太子南下,壮着胆子反驳道,“若遣太子南下,以南京为陪都,可为陛下留下一条退路,为民众维系希望。再者,太子贤德岂能……”

    “行啦!”崇祯打断了范景文的话,说道:“朕经营天下十几年,尚且无济于事,太子今年才十四岁,这样的哥儿孩子家,做得了什么事?你还是先说说战守的对策,其他的话不必再讲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范景文一时难以答对,面露难色,勉强回道:“为今之计,只有团结人心,坚守待援而已。”

    范景文这话无关痛痒,崇祯又问道:“其他人还有吗?”得到的又是一阵无声的回答,

    崇祯沉默多时,起身怒道:“诸臣平日所言若何?今国家至此,无一忠臣义士为朝廷分忧,而谋乃若此!”说罢转身而去。诸臣叩头,口呼万岁。

    崇祯回到乾清宫,依然怒气未消,王承恩急忙备了些茶水糕点,在左右侍奉着。不多时,宫外一小太监禀报:“山西巡抚郭景昌急报!”

    由于山西近来接连失利,蔡懋德已被罢免。按日子来算,这新巡抚也就刚到太原怎么就来急报了那,一个是太原出什么事了,崇祯思索着。王承恩见万岁爷正在愣神,就说道:“念。”

    “是,”小太监起身回道,“臣奉旨至晋中,接任山西巡抚,怎奈雨雪交加,道路泥泞,以致行程缓慢,今行至故关惊闻贼寇攻克太原,前任巡抚蔡懋德自缢而死,晋王被生擒其他诸将或死或降,不得尽知。崇祯十七年二月八日,山西巡抚郭景昌叩请圣裁。”

    崇祯听完,轻拍桌案,缓身站起长叹道:“自贼逆西安起兵,节节败退,今太原一失,贼兵即可直驱保定,京城危矣!”

    王承恩低声说道:“万岁爷,前个儿詹事府李大人说的事……”

    崇祯转身缓缓说道:“群臣皆言京城不可轻弃,说的大义凛然,这畏敌南逃的名头朕如何担得!”王承恩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对策,不再做声。

    “启禀万岁爷,左都御史李邦华求见。”一声通报传进殿内,打破了暂时的宁静。

    “见。”崇祯坐回龙椅下旨召见。

    李邦华进得殿内,照例参拜,崇祯说道:“见朕何事啊。”

    “启禀陛下,臣方才思的一御敌之策,急于奏与陛下。”李邦华回道。

    “嗯,难得你还挂念国事,且先平身,先看看这个吧。”崇祯让一旁的小太监将郭景昌的奏报递给李邦华。

    李邦华起身接过奏报,看完不由心中一惊,急忙奏道:“陛下,如今太原已失,京城危矣,臣请圣驾南迁。”

    “怎么,你想的对策就是这个吗,”崇祯廷议时本就窝了一肚子火,此时李邦华又提起此事,不由怒道,“祖宗江山传于朕手,朕必固守社稷以告慰先皇,岂能将京畿弃之而顾一己之安危,南迁之事,无需多言。”

    李邦华伏地叩头,又说道:“陛下息怒,既然陛下愿固守京城,臣还有一策可解京畿之危。”

    “卿有何良策,速速奏来。”崇祯焦急的问道。

    “是,如今京畿周围无兵可派,无饷银可招募,岌岌可危,臣以为不如调关外铁骑以解京城之危。”李邦华回道。

    在京畿周边无兵可调的困境中,李邦华想到了驻扎在关外宁远城的关宁铁骑。这是一支兵力并不多、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,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,多次与满清的八旗军正面交锋。松锦战后辽东损失惨重,宁远成了阻挡清军入关的主要屏障,为了抵抗清军朝廷连年拨款,总兵吴三桂这几年,搜集散亡,招募兵勇,人马激增。崇祯十六年春,清军进犯时,吴三桂凭借这支军队入卫京师,颇有斩获。

    这个提议说得十分有理,若是能将这支兵马调入京师,确实抵挡一阵。崇祯不禁点头,但他马上又想起眼下国库空虚,缺乏粮饷,且兵马一旦撤回,关外之地再无屏障,二百里地不就拱手献于满夷了吗。

    崇祯低头叹了一口气,说道:“宁远虽有几万兵马,怎奈京城兵丁钱粮用度尚捉襟见肘,怎么安置啊。再者兵马勤王,关外沃土岂不拱手与人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不必多虑,宁远重镇朝廷连年调拨粮饷,军士用度定不必费心。至于关外之地,宁远本已是孤城不如弃守,大队兵马调入京师,留少数驻扎山海关,山海关层峦叠嶂、易守难攻必能抵御满夷。如今太原已失,贼兵将至,弃宁远一地而保全社稷,孰轻孰重,还请陛下三思。”

    “嗯……”崇祯一直紧蹙眉头听着,李邦华的话分量十足,句句打在他的心坎里。不错,宁远一地的得失于朝廷社稷安危来比确实是无关紧要。“你先退下吧,朕再考虑一下。”

    “微臣告退。”

    李邦华走后,王承恩在一旁说道:“万岁爷,既然不能前往南都,调宁远之兵入京抗击贼寇,扭转颓势,亦可解社稷之危啊。”

    “哎,也不知道宁远兵马装备如何,可否有粮饷维系军用啊。”崇祯抚案叹道。“万岁爷,何不诏询问?”王承恩参谋着。

    “宁远这些年都是自行招兵,关外捐税也不用上交,这些人一问到钱粮,大多都只会哭穷,恐怕不会和盘托出。再说,此事未定,公然下诏一旦不成,岂不留人口舌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,想先打探宁远底细,京城内就有一人,能将宁远之事一一道来。”王承恩低声说道。

    “何人啊?”崇祯不解的问道

    “宁远总兵吴三桂之父,吴襄。”王承恩微笑道。

    王承恩提起的这个吴襄,是明朝天启二年中的武进士,崇祯年间先后任都指挥使、都督同知、辽东总兵等要职。皇太极于发动“大淩河之役”是,吴襄逃亡,导致前锋总兵官祖大寿全军覆灭而降清,崇祯一怒之下将吴襄革职,擢其子吴三桂为总兵。吴襄虽闲居在家,但经营辽东多年,因此对宁远之事了如指掌。

    崇祯忙问道:“此人现在何处?”

    “回万岁爷,那吴襄革职之后,并未返乡,而在京城其子宅院居住。”王承恩回道。

    “他二人乃是父子岂肯说出实情啊。”崇祯顾虑道。

    王承恩笑道:“万岁爷不必多虑,这罢黜之人,无不想着东山再起蟒袍加身,只要万岁爷恩威并施,定能叫他说出真话。”

    “好,传旨召吴襄觐见。”

    吴襄赋闲在京多年,忽闻圣上召见,哪敢怠慢,忙招呼家院备轿,赶奔皇城。在小太监的引领下,吴襄来到乾清宫,俯身叩头:“草民吴襄应诏觐见,吾皇万岁。”

    “平身。”崇祯低沉的说道。吴襄不知道崇祯召见的意图,战战兢兢缓缓起身。

    “吴襄,今天朕叫你来,是谈谈辽东局势的,如今宁远守备如何啊?”崇祯问道。

    “回陛下,小子在宁远日夜操练,不敢怠慢,宁远固若金汤,满夷年初侵扰数次,皆被击退。”

    “如今贼逆猖獗,已至太原,有人向臣进言调宁远之兵入关勤王,你看如何啊?”崇祯又问道。

    吴襄闻言,吓的伏地叩头不止:“陛下,宁远虽小乃历代祖宗之地,我父子奉皇命世代镇守,如今不战弃之,这封疆失地之责怎担当得起啊。”

    “朕都是为国家大计,又不是说你父子要弃地。再说真要调兵勤王,上有朕的旨意,下有内阁署名,与你父子何干,起来吧。”崇祯安慰吴襄的同时又追问道,“贼来势凶猛紧迫,令郎若领兵入京,可以退敌吗?”

    “回陛下,关宁兵将骁勇异常,若调入京师闯贼胆敢来犯,臣子三桂定能将其生擒活捉,”吴襄起身坚定的回道。

    “呵呵口气不小啊,闯贼已有百万之众,如何敌得!”崇祯笑着问道。

    “闯贼声称百万,不过数十万人罢了,且多为临时招募的散兵流寇皆系乌合之众,不足为虑!”吴襄分析道。

    崇祯见其胸有成竹,便问道:“你父子到底有多少兵马?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吴襄迟疑了一下,崇祯立即厉声喝道:“吴襄!速速从实报来,胆敢谎报,可是欺君之罪!”

    吴襄吓得急忙跪倒,伏地认错:“陛下恕罪,宁远将士名册八万,实则三、四万,余数概为空饷。”

    这番话惊得崇祯呆坐在龙椅上,半晌说不出话来。巫医觉醒http://www.mibaoge.com/0_2/  首发起点中文,作者:一代仙侠,笔趣阁正在更新中,欢迎阅读。

(https://www.mbaoge.cc/2_2351/92281.html)


1秒记住笔趣阁网:www.mbaoge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mbaoge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