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女生频道 > 拜年 > 第二章:准备蔬菜

第二章:准备蔬菜

    4

    早晨,阳光普照,透过厚厚的窗帘,把房间也映得通亮。

    昨天晚说好,今天是腊月二十八,必须到银塘去买菜,再不去真的来不及了。

    三十晚上的狗屎都贵。前几天到菜场问价,蔬菜价格已经飙到一年中的最高峰。青菜卖到4元一斤,大蒜卖到6元一斤,黄瓜8元,花菜10元。

    “这还了得?”齐芳芳惊呼,“六口人吃的蔬菜,没有几百元拿不下来。”

    “听说郊区银塘镇上的蔬菜便宜,我们从来没去过。过两天去,买点便宜菜,顺便看看银塘镇究竟是什么样儿。”乐兴明向齐芳芳提议。

    “要去就早去,迟了菜肯定也贵。”齐芳芳说。

    乐兴明早早就起床煮面条。齐芳芳没敢再睡懒觉,很自觉地跟在乐兴明后面就起床了。等到她洗过脸梳好头发,面条已经煮好了。乐兴明还特意在面条里,给齐芳芳打了个糖心蛋。他自己却很少吃鸡蛋。近几年体检,他的血脂偏高,血压也开始起步,鸡蛋里面胆固醇多,还是少吃为妙。

    两人吃过早饭,戴上手套、口罩和棉帽,全副武装才敢走出大门。从电梯出来,齐芳芳忽然站住,问:“门好像没关好吧?”

    “门是谁关的?我手里拿着拖车,门好像是你关的。我还听到砰咚一声响呢。”乐兴明回忆着。

    “不对。我出门好像拔了一下鞋子,并没有关呀。我要上去看看,大三十晚上的,小偷特别多,不要让小偷钻进家去了。”齐芳芳有些恍惚地说。

    “快去,快去。我说关着就是关着,你非得要看,就上去看看。不然一路上,你都不得安心。”乐兴明不耐烦地说。

    五分钟之后,齐芳芳下来了。乐兴明讥讽道:“门没关吧。小偷钻进去,把你家东西搬完了。还有水龙头看没看,说不定也没关,自来水淌完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这个人啦,就是不理解人。”齐芳芳在乐兴明肩膀上捶了一拳,“不管关没关,我看一下就放心了。要不然,心里老是唧唧怪怪的,结着一个疙瘩。”

    “毛病兮兮的。”乐兴明脸上露出不屑的神色,提着小拖车走出小区大门。

    杞人忧天,确实是齐芳芳的毛病。她常常莫名其妙地担忧各种不测会发生。出门担心大门、水龙头没关。两人骑的电动车锁在街边,担心电瓶被偷走。医生开的药,吃之前一定要看看有哪些副作用。凡写了对肝脏有损害的一律不吃,怕把肝脏吃坏了。而大部分药都有这一条副作用,弄得不敢吃医生开的药,病一拖再拖,一时好不了。医生叮嘱,不要吃辛辣和凉性的食物。她不仅葱韭辣椒不吃,就连芹菜、黄瓜、冬瓜、苋菜、蚕豆、南瓜等等都不吃,说那些菜不是带有刺激性,就是属于凉性的,或者是发物,对胃都不好。结果弄得除了餐餐吃青菜,就没有别的菜可吃了。

    医生说她有焦虑症和强迫症,一点儿也不假。让她自我克制,她却克制不了,甚至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。

    乐兴明说医生的话只能作为参考,不可教条主义地照搬。像你那样过分谨慎,这个不吃,那个不吃,营养单调,反而对身体不利。可惜她对这些劝告,油盐不进,刀枪不入。乐兴明也无奈,只好听之任之,由她去。

    到了马路上却傻了眼。左等右等,到银塘的公交车就是不来。快到九点,才看到一辆破车,病态似的摇摇晃晃地姗姗来迟。上车一问,这条线路只有这辆跑来回,没有对开的车,一个来回要一个多小时。

    破车一路哼哼唧唧,出了钢筋水泥城区,一头扎到土灰色的乡野之中。冬天的田野是空旷的,寂寥的,好像一块黄褐色的帐幕铺在眼前。小麦没有返青,油菜叶子贴在泥地上,冻得直不起腰抬不起头。青草还埋在泥土中,安心享受大地的温暖。只有远近村庄上的房屋,高低错落地静卧着,仿佛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画,平铺在蓝天之下,还有那么点儿意思。

    老俩口原本来自农村,对乡野并不生疏。但终究在城里生活了大半辈子,离开农村有40多年了,在情感上也逐渐淡漠了。而现在一下子又重回乡野的怀抱,仿佛又回到老家大门口,或者是扑入老娘的怀抱,有种久别重逢的亲切感。

    怀揣着希望到了银塘,下车驻足一看,不免大失所望。巴掌大的菜市场,一泡尿能尿到头。稀稀拉拉的顾客,连同摆摊的小贩,摞在一起也不过四五十人。

    “这里还能买到什么好东西呀。”乐兴明嘀咕着。

    “怎么买不到好东西?你要来到地方还能不好呀。”齐芳芳反唇相讥道。她不忘老伴先前的讥讽,趁机反戈一击。

    “还不是你要省钱嘛。”乐兴明又把皮球踢到齐芳芳身上。

    不过,小归小,问问菜价,并不显高。青菜2.5元一斤,比市里要便宜1元多。就是太少,从头到尾也只有三四个人在卖。

    他们好像京城下来的中央大员,在巴掌大的菜场来回巡视了一趟,最后来到一个扎着蓝头巾的老太前面。

    说是老太,其实也不过50出头,说不定还没有他们俩年龄大,真正的老头老太应该是他们俩。他们都是年过花甲之人。只不过城里的人,不经风雨不日晒夜露,因而不显老。而乡村里干活的农妇,一辈子风刀雨剑里磨砺,手脚粗糙,面皮打皱,看上去当然老相。

    乐兴明小声对齐芳芳说,她的菜都是露天的,不是大棚菜,没有水头,能放得住,示意齐芳芳买她的菜。

    看菜,乐兴明堪称内行。20岁之前他还是生产队的社员,在家种过菜,知道大棚里的菜施的是化肥,没有经过霜打,虽然青翠碧绿,很有卖相,但烧出来却淡歪歪的,不好吃。而露天的青菜,通常是农家小菜地出产的,施的是人畜肥,被霜打过,色泽偏黄,有的叶片甚至被冻枯,没有大棚里的菜好看,但是炒出来甜丝丝的,像羊肉一般鲜美,特别下饭。

    他甚至还跟齐芳芳开玩笑地说,菜就像人一样,好看的不中用,中用的不好看。却招致齐芳芳的反感,觉得这话似有影射之嫌,便把他臭骂一顿。乐兴明以为占了便宜,便嘻嘻一笑了之。

    很多城里人不懂这个诀窍,专门挑好看的菜买,其实那是严重的误区。齐芳芳就是其中之一。她是看重外表注重打扮的人,买菜也是一样,专拣好看的菜买,不好看的不要。

    果不其然,她争辩道:“你不看见这菜叶子都冻枯了,买回去也摆不住。我看前面那个妇女卖的菜好,活鲜鲜的。”

    “前面那个不如她的。你别看它活鲜鲜的,全是水分冻在里面,回去一化冻,放不到两天就烂了。而且那种菜不好吃。”他说完就打住,不想再和她争执,再争执下去,军国大计都要被她给耽搁了,便直接走上去问,“你这菜多少钱一斤?”

    “3块(元)。”老太说。

    “2块5吧,我们买10斤。”讨价还价,齐芳芳是内行。

    “好吧,2块5卖给你。”老太应允了。

    她怕两篮子菜到中午卖不完回不了家,耽搁烧饭的时间。儿媳妇到田里干活,把小孙子寄放在隔壁,总有些不放心。现在人贩子像贼一样,经常到村里乱钻,万一把小孙子给抱走,那天都要塌下来了。她这个做奶奶的,把老命搭进去,都担不起这个责任。一定要赶早回去,在价钱上老太就不怎么计较了。

    齐芳芳蹲下来挑菜。她把那些略黄些的叶片,都掰下来丢弃在脚边,被老太发现,吐沫飞溅地嚷道:“你这样掰,我不卖了。”说着把菜篮子拖到身边。

    乐兴明抬手擦掉脸上的吐沫星,连忙讲和道:“不掰,不掰。”

    好说话的老太也就歇怒。两人把大棵的菜都挑出来,装进塑料袋。全部挑完称一称,只有7斤多点。老太说要3元钱一斤。两人立刻和老太理论起来:“你不是说好的2块5一斤吗,怎么说变就变了呢?”

    “你没有装到10斤,我怎么能2块5卖给你呢?”老太气咻咻地说完,牵起衣角,揩了一下模糊的眼睛。

    “我们是想买10斤的。你剩下的菜都很小,怎么挑也挑不出来,你叫我们怎么办呀?”齐芳芳的善于狡辩的本领派上了用场。

    “算了,算了,小就小点吧,我们再找点。”乐兴明慌忙打圆场。

    他不想和老太硬争,硬争下去,她顽固到底,你就是买不成。果真3元一斤买回去,跑这一趟就不值得了。一来一去的公交车费都花去8元,算在一起,还不如就在家门口菜场去买呢。

    乐兴明在两只菜篮里翻来翻去,又挑了一些稍大些的菜放入袋里,称称,只满了8斤。还缺2斤才够得上10斤,老太却没再说什么。看来这小镇上不仅菜价不高,人也朴实,不像城里的奸商那么狡诈。付完钱,看看菜还远远不够,两人又转到别处买了一些,直到把小拖车塞满,才乘车返回。

    算一算,这一趟还是划算的。扣除两头车费,比起在门口的大菜场买菜,还是节省了十几元钱。对于老俩口来说,已是莫大的收获,这一趟跑得值。

    两人每月的养老金加起来六七千元,并不缺钱花。这么节俭,纯属习惯使然。年轻的时候工资低,勤俭节约惯了,老来就放不开手脚,能节省一分钱,绝不多花一分钱。否则心里就像长了毛刺一般,总觉得不好受。

    当然,菜场太小,需要的蔬菜并没有买全,只有青菜岂不是太单调了。第二天,他们又去门口大菜场,买了一些其他菜品。巫医觉醒http://www.mibaoge.com/0_2/  首发起点中文,作者:一代仙侠,笔趣阁正在更新中,欢迎阅读。

(https://www.mbaoge.cc/3_3536/121149.html)


1秒记住笔趣阁网:www.mbaoge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mbaoge.cc